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

国家公园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视点)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3-07-27 17:04:58


(资料图)

法国比利牛斯国家公园内,溪水从山间流过。
本报记者 尚凯元摄

在泰国考艾国家公园,游客在专业向导的引导下观察动物。
本报记者 杨 一摄

阿联酋阿布扎比红树林国家公园专门修建了游客步道,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长环境的影响。
本报记者 张志文摄

国家公园一般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建设国家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务实举措,赋予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多机遇。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泰国、阿联酋、法国的国家公园采访。这些国家通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

泰国考艾国家公园——

配备护林员确保原生态

泰国首都曼谷东北约180公里处的考艾国家公园里,鸟鸣虫鸣声不绝于耳。游客闲坐湖边,一群水鸟掠过湖面,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这是泰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数千种野生动植物生长、栖息于此。

跟着当地向导帕芙瓦琳,记者进入考艾国家公园的深山密林。丛林中植物枝叶繁茂、盘根错节,蚁洞、野蘑菇、被啃食过的果子随处可见。松鼠、长臂猿和各种珍稀鸟类搅动枝叶沙沙作响,却很难寻觅它们的踪影。

“嘘,快看!”帕芙瓦琳迅疾架起望远镜说。记者透过望远镜,只见一只双角犀鸟背对镜头站在高处的树枝上。“这是一只雄性双角犀鸟。”帕芙瓦琳一边观察一边向记者介绍,雄鸟与雌鸟最明显的区别是虹膜的颜色,雄鸟的呈红色,雌鸟的近白色。

目前,双角犀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为易危,其野生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为了保护像双角犀鸟这样的野生动物,考艾国家公园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配备了300多名专业护林员,确保原始生态不被破坏。据介绍,考艾国家公园共有鸟类约440种,这里也是泰国犀鸟数量最多的公园之一。在公园主干道上,“小心野象”“小心动物穿行”等标识被置于显眼位置,以防野生动物突然出现时游览车辆来不及避让。

如果游客想要进入热带雨林,必须由一名持有资格证的当地向导带领。“中午时分进入丛林相对安全,蛇、野牛、大象等野生动物这个时候都在休息。”帕芙瓦琳指着丛林出入口处的一块提示牌向记者介绍。在这里已经做了21年向导的她说:“每3个月我们就要接受一次考试,检验我们的生物知识掌握情况、野外生存能力和外语水平。”

目前,泰国共有156个国家公园、58个野生动物保护区、67个非狩猎区和120个森林公园,覆盖近31%的国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泰国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守护野生动植物家园。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部长瓦拉乌表示,建立国家公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阿联酋阿布扎比红树林国家公园——

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有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9平方公里的红树林国家公园。遍布其间的狭窄水道和茂密的红树林,成为当地一处闹中取静的别样景观,不仅为众多动植物保留了良好的栖息地,也为都市中忙碌的人们提供了惬意的休闲场所。

走进红树林国家公园,既可以站在岸边步道向海面远眺,也可以选择乘坐船只近距离体验。电动船在水道中穿行,周围的红树林好似一片海上绿洲。在红树林的下方,密密麻麻的气根从沙地中钻出。“这些气根在地下结成巨大的网络,有些甚至能延伸到20米外。”在公园工作3年多的英国籍船长艾米丽告诉记者,伴随着潮汐,气根在海水中时隐时现,为海洋生物群落生存与繁育提供了重要栖息场所。日落时分,数不清的小红蟹在气根间快速穿梭,石斑鱼等海洋鱼类也在清澈的海水中畅游,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奇特生态系统,红树林不仅能发挥防风消浪、净化海水、固碳储碳等作用,还能够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对改善人居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起到独特作用。有研究表明,每年阿布扎比红树林固碳的效率为每公顷0.5吨,相当于1000户家庭每年使用能源的碳排放量。

阿布扎比所在海域水温和盐度处于较高水平,海洋栖息地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近年来,阿布扎比环境署通过有针对性地种植和恢复红树林,并使用无人机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有效保护红树林资源。过去10年间,阿布扎比红树林面积增加超过35%。

2022年,阿布扎比发布“红树林倡议”,旨在为创新红树林种植方案提供平台,提高人们对红树林重要性的认识。阿布扎比还建立红树林苗圃,使该酋长国成为研究红树林的中心,助力阿联酋实现到2030年种植1亿棵红树植物的目标。

法国比利牛斯国家公园——

“核心区”“共建区”相互促进

从位于比利牛斯山北麓的法国西南部小城卢尔德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可以到达比利牛斯国家公园。途中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不远处青山绵延,山顶若隐若现。

比利牛斯国家公园建于1967年,是法国第三个国家公园,沿法国和西班牙边境绵延100公里,是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之间的气候屏障。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比利牛斯国家公园内约有2500种高等植物,占法国本土植物种类的40%以上;有约4000种动物,其中不乏罕见或濒危物种,如比利牛斯鼬鼹、岩雷鸟、西班牙羱羊等。其中,西班牙羱羊从消失到种群恢复成为这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

西班牙羱羊又称伊比利亚北山羊,上世纪初在法国比利牛斯山一侧消亡,法国于2014年从西班牙将其引入。在严格管理和监护下,这里重新成为它们的安居之地,种群数量已有300多只。比利牛斯国家公园物种再引进项目负责人埃里克·苏尔介绍:“公园目前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伊比利亚北山羊的生存,它为我们吸引了大批游客。”

法国的国家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的休闲、科教场所,每年能接待超过900万游客。如何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把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干扰降到最低,是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2006年《法国环境法典》修正案,国家公园被划分为两个区域,即有严格自然保护规定的“核心区”,以及与各方共同推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共建区”。

“核心区”“共建区”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促进。以比利牛斯国家公园为例,其“核心区”面积约4.6万公顷,仅保留牧业和林业等传统活动。“共建区”面积约24.5万公顷,分布着60多个市镇,居住着约4万人口。这些“共建区”市镇与各方共同制定并遵守国家公园保护开发的章程,以实现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目标。“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核心。”比利牛斯国家公园园长梅利娜·罗斯表示。

(本报曼谷、迪拜、巴黎7月26日电)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7日 17 版)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