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坝上,满目翠绿,生机盎然。走进张家口张北县馒头营乡李森林村,覆盖着可降解地膜的田间,一行行嫩绿的菜苗有序排列,长势喜人。再过一个月,这里将迎来收获季,优质的蔬菜会销往四面八方,甚至端上韩国人的餐桌。
王平察看土地。
“今年全都种植了圆白菜,预计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望着承包的40亩地已披上绿装,村民王平信心满满地说。他的这份自信,要源自几年前村民们的共同抉择。
(资料图片)
2018年,李森林村被纳入退水还旱区。对世代耕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这既是一个契机,更是一个挑战。“当时,拧紧农业‘水龙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已成为共识。经过一番调研学习,‘膜下滴灌技术’成为了破题关键。”村党支部书记崔军说。
但一项新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总需要一个“入乡随俗”的过程。铺设输水系统、安装滴灌带、覆盖地膜……这种由“浇土地”变为“浇作物”的节水技术,让习惯了大水漫灌的村民们总感到庄稼“喝不饱”。
王平打开膜下滴灌设施。
“之前浇地确实费水,要先通过200多米的主渠,再流到自家的次渠,只有土壤吸饱了水才会继续往前流,从耕种到收割要浇4遍地。但祖辈都这么种,感觉很踏实。”有着近40多年种植经验的王平说。
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在大伙儿怀疑的目光中,当年村里就建了400亩“膜下滴灌技术”示范区。有限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大大降低了用水量;肥料通过滴灌带“打点滴”似的直达作物根系,吸收率也大幅提高;没有水的流动,阻断了一条病虫害传播途径,确保了作物的茁壮成长;地膜覆盖下地温上升,缩短了作物的生长周期,为提前上市赢得了时间……渐渐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势不由得让村民眼前一亮。
“当年秋后,全村人坐在一起算了笔成本账,之前种菜,施肥、撒药、灌溉等费用加一块,每亩地至少要2000元。而用新技术降低了各项成本,每亩地投入减少了一半多,亩产还高了。”崔军说,在鲜明的对比中,省时、省力、省工的“膜下滴灌技术”终于在李森林村扎下了根。
观念一变天地宽。成本端下降后,当地人又在“卖出好价钱”上做好“精细文章”。
坝上地区因气候条件耕种较晚,却是发展错季种植的好地方。每到收获季,来自江苏、福建,甚至被誉为“蔬菜之乡”的山东寿光的菜商都会涌到这里。
“之前,圆白菜刚上市能买到每斤5毛钱,等9月份大量上市后就一下跌到2毛5。蔬菜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波动很大,丰收却不见得增收!”崔军说。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李森林村请来农技专家到地头全程跟踪指导,并与像王平这样有经验的种植户一同商量应对之策。经过不断摸索,该村打破了原有种植模式,拉长耕种时间跨度,通过轮茬种植模式来对抗价格波动,带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过去40亩地,一年就种两茬。现在将地分成5块儿,5月到7月陆续栽种。60天的成熟期后,7月中旬第一批菜上市,一直能采摘到10月初。即便收购价时高时低,对收入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王平说。
这几年,李森林村的蔬菜产业渐渐闯出了名堂,村党委又紧盯市场需求,向发展高品质种植要效益。种植户通过调整株距间隔、加大浇水频次等方式,不断摸索种植规律,种出的圆白菜色泽亮光、个头适中,还以每斤0.8元的收购价远销到韩国,使当地高标准蔬菜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河山新闻记者 赵晓刚 张凤燕 通讯员 夏培真 吴孟忱 摄影 武殿森)
编辑:张燕梅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