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

小体鉴宝 | 你知道吗?世乒赛的“金满贯”运动员,3/7来自上海!_动态焦点

来源:上海体育   时间:2023-05-23 13:58:08

所谓世乒赛“金满贯”,是指一名选手在世乒赛的七个项目中获得单打、双打、混双与团体四项冠军。


(资料图)

在高手如云的国乒队,迄今为止只有7人达此成就,其中有3位来自上海,小体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

国际乒联名人堂荣誉牌(王励勤)

这块现陈列于上海体育博物馆第二展厅里的国际乒联名人堂荣誉牌,宽约260毫米,高约330毫米,厚约18毫米,颁发于2005年,属于乒乓球世界冠军王励勤。荣誉牌上的英文内容大致为,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很荣幸以这种方式对王励勤表达敬意和赞赏,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已经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钦佩。

国际乒联名人堂创立于1993年,是为了表彰技艺超群的乒乓球运动员以及对乒乓球运动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而设立,只有在世乒赛或奥运会上,获得五枚及以上金牌的运动员,才有资格成为进入名人堂的候选人。最终是否能够入选,由斯韦斯林俱乐部委员会来决定,每两年宣布一次,每届世乒赛期间加冕新人。2005年,多次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的王励勤被授予这份荣誉。

“世乒赛之王”如何炼成?

1978年,王励勤出生于上海,6岁时就被启蒙教练沈益民相中开始打乒乓球。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由于常常在地下防空洞训练,高球根本打不起来。球拍胶皮打到亮得像镜子还在用。每当他因为训练表现出色而受到沈教练的奖励——一块新的胶皮,都能让这个小小少年开心好几天。

1991年,13岁的王励勤进了上海队。进队之前,沈益民教练对他说:“进上海队不是目标,你的目标是世界冠军。所以,你要在最短时间里提高水平。”牢记着叮嘱,王励勤刻苦训练,磨练球技,两年后,入选了国家队。进入国家队后的他,没有半点松懈。

正如“王励勤”这个名字所寓意的,“励”精图治,天道酬“勤”。苦练不辍的王励勤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世界大赛冠军。

2000年9月23日,第27届悉尼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决赛,王励勤与搭档阎森以3比1战胜卫冕冠军——队友刘国梁和孔令辉赢得决赛。这枚奥运会男双金牌,是王励勤的第一块世界级大赛金牌,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冠军。

悉尼奥运会后,乒乓球步入大球时代,“击球质量”逐渐成为了决定比赛结果的胜负手,“力量”上得天独厚的王励勤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和韧性,逐渐步入职业生涯巅峰。

2001年大阪世乒赛,王励勤首夺世乒赛男单冠军

2001年大阪世乒赛,王励勤在单打决赛中逆转战胜了孔令辉,首次获得世乒赛男单冠军;4年之后的上海世乒赛,他击败了队友马琳再度称王;2007年,技术状态并不在巅峰期的王励勤上演奇迹,在1比3落后、第四局1比7落后的情况下上演逆转,再一次战胜马琳,第三次捧起圣·勃莱德杯,由此追平了庄则栋创造的夺冠记录。

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

王励勤第三次捧起圣·勃莱德杯

除了世乒赛单打三冠,王励勤和阎森的男双、和郭跃搭档的混双也展现了惊人的统治力,他也是乒乓球历史上迄今为主唯一一个在团体、单打、双打、混双四个项目上全部实现了卫冕的中国运动员。

在群英荟萃的国乒队伍里,获得世乒赛“金满贯”殊荣的运动员到现在不过7人,而能够把四个项目又都蝉联一遍的,目前为止也就只有王励勤一人而已。无怪乎,有球迷要冠之以“世乒赛之王”的美誉。

王励勤和郭跃搭档获得世乒赛混双冠军

八零年代的乒坛“大魔王”

说起上世纪80年代的女子乒坛,曹燕华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她是八十年代唯一在世乒赛团体、单打、双打、混双四个项目上全都赢得过冠军的中国选手。而她的乒乓之路却和大多数高手不同,用她自己话说,是“野路子”。

15岁时,作为上海乒乓二队的业余队员,曹燕华在全国比赛中打败了不少世界名将,被徐寅生慧眼识珠,选入国家队试训。教练周兰荪在她的训练中引进了男子化技术,艰苦磨练下,曹燕华不仅保持了发球和前三板的特长,还弥补了基本功的不足,全台正手弧圈更是威力十足。

1979年,17岁的曹燕华就在女团比赛中收获了她在世乒赛上的第一个冠军,自此成为中国女队最具杀伤力的武器。1981年前南斯拉夫诺维萨德世乒赛,不满20岁的曹燕华,获得了女团和女双两项冠军,以及女单银牌。

曹燕华右手持拍,球路大开大合,富于变化

1983年东京世乒赛,韩国新星梁英子以凶狠的正、反手攻球,连胜中国三位高手,进军女单决赛。看着气势极盛的决赛对手,曹燕华轻轻说了两个字“拼了”。赛前,她竟然在喧闹的场地边铺着运动服睡了一觉。决赛相当精彩,第三局中段,梁英子凭借抢攻把曹燕华逼到远台,曹燕华稳稳地连放了15个高球,梁英子最终扣杀失误。曹燕华3比1力克比自己小两岁的韩国天才少女。拿下了渴望已久的女单冠军。

曹燕华夺得世乒赛女单冠军

1985年的瑞典哥德堡,第38届世乒赛,曹燕华在没有入选团体阵容的情况下逆势爆发,在女单决赛中击败队友耿丽娟,成为中国队蝉联世乒赛女单冠军的第一人。更重要的是,她与蔡振华搭档收获混双冠军,让自己成为林慧卿之后中国女队第二位世乒赛的“金满贯”得主。在上世纪80年代,曹燕华用一条条优美的弧线,描绘了一幅直板反胶打法的风华绝代。

从1981年到1985年,短短5年间,曹燕华获得了7项世乒赛冠军,在她年轻的职业生涯中,夺得了国内外大赛的59个冠军。离开乒乓赛场后的曹燕华,心中始终没有放下过对乒乓的热爱。旅居海外多年的她回到故乡上海后,于1999年创办了上海曹燕华乒乓学校,通过另一种方式为上海乒乓的传统一脉相承、薪火不绝做着努力。

中国的世乒赛“金满贯”第一人

1941年,林慧卿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一个小商人之家。她从小就喜爱乒乓球运动,因为斯文娴静的性格,所以偏向以柔克刚的削球打法。不久,她在全印尼少年赛中夺冠。1959年初,她回到祖国,入选上海乒乓球队,开始系统训练,进步神速,翌年跻身国家集训队。

1965年4月,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28届世乒赛上,林慧卿打入了全部四个项目的决赛,最终她和队友郑敏之、李赫男、梁丽珍一起为中国队首次捧起女团考比伦杯,还与郑敏之联手夺得了中国第一个世乒赛女双冠军。回国后,又在9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女子单打和女子团体全国冠军。正当她准备趁热打铁冲击自己的大满贯时,中国乒乓球队遗憾缺席了随后的两届世乒赛。这一等就是6年。

林慧卿被誉为“中国第一代削球女王”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重返世乒赛。终于等到再次披挂上阵的林慧卿,已经年届三十。经过女团、双打、混双几轮决赛的激烈争夺,林慧卿和队友张燮林联手为中国队首次夺得混双冠军,并且再度搭档郑敏之第二次拿下女双冠军。等到了女单决赛的时候,林慧卿身上一点力气也没了,而对手又是在团体赛上赢过她的大关行江。她一度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队友梁丽珍就用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名言来鼓励她,还模仿对手的球路来帮助林慧卿尽快适应,找到破解的办法。结果,林慧卿在场上咬紧牙关,发挥了全部潜能,最终击败大关行江,夺得女子单打世界冠军。同时,林慧卿也成为中国乒乓球历史上第一个戴上世乒赛“金满贯”桂冠的运动员。

1971年第31届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林慧卿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没有救不起的球,只有不顽强的人。”作为乒乓球女子削球打法的鼻祖人物,林慧卿不仅为后来者开创了道路,她的顽强意志和刻苦精神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国球的荣耀一起,代代传承。

德班世乒赛挥拍进行时,祝福中国乒乓球队取得好成绩!

部分文:《小球大乾坤》《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乒乓世界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